近年来,柳州市委老干部局主动适应“双高期”老干部的新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探索,大胆改革创新,积极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亲情化服务,打通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刷新老干部的满意度,全面提升老干部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是念好助老“联字经”,唱实问计知需的“进行曲”。通过领导带头下基层、进家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做法,建立老有所呼、呼有所应的老干部情况和问题反映的收集处置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通过“走下去”深入调研,上门向老干部一对一地征求意见、开展问卷调查,将老干部需求细分为学习、生活、健康、文娱、活动等类别,每人一卡一档、建立台账,夯实服务管理的信息基础。根据调查结果,把老干部分成重点帮扶对象、90岁以上、孤寡、独居、重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等十大类,从原单位、社区、老干部局三级层面制定具体服务措施,对不同类别老干部实行不同的服务。通过“请上来”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建议,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并分解落实意见,明确责任领导和执行科室,限时办理反馈,跟踪问效到底,让老干部满意。重新细化、完善了走访慰问、住院看望、上门祝寿、信访接待等20多项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工作标准和责任分工,确保亲情服务规范有序、便捷高效。
二是架设爱老“连心桥”,唱新关怀慰问的“变奏曲”。以“知老干部情、解老干部难、暖老干部心”为目的,采取“一对多”包干结对形式,局机关16名工作人员与市属282名离休干部结对,每人结对16—18名,以儿女之情、公仆之责做好老干部的服务工作。通过电话联系、走访探望、陪聊谈心等方式,每月一次电话联系,定期上门走访,做到老同志生病住院、生日、逝世以及家庭重大变故、遇到实际困难等特殊情况“五必到”。通过常态化联系离休干部,引导在职干部沉下身子接地气,及时了解掌握老同志身体、思想、生活和老干部工作政策落实情况,倾听老同志的呼声和建议,尽力为老同志排忧解难,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感情在一线融洽、意见在一线征集、问题在一线回复,架起沟通联系的“连心桥”。开展“暑期送清凉”、“冬季送温暖”、“节日送祝福”为主要内容的“三送”活动,让老干部倍感幸福温馨。仅2014年,局机关干部就上门走访老干部1400人次,电话联系2500人次,收集意见建议80多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40多个。坚持记录、公示、汇报、督查、评比、表彰制度,不断完善、深化机关干部结对联系服务老干部工作。
三是铺平惠老“阳光道”,唱响解难帮困的“协作曲”。健全亲情服务机制,为每名离休干部发放老干局服务联系卡,老干部有疑问、需服务、提意见,一个电话就可得到帮助,着力营造温馨和谐的“老干部之家”。做好离休干部困难遗偶照顾工作,为全市110多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的已故离休干部配偶免费办理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年划拨专款,统一为其支付参保个人缴纳部分的费用,率先在全区建立了特困离休干部遗偶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2014年,协调市社保局出台文件提高执行了6年之久的离休人员住院床位费标准,不同级别人员的床位费同比旧标准分别提高了30%—60%。向市财政申请专项经费35万元,解决了275名困难企业离休干部的体检费用。2015年,对全市企业离休干部待遇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待遇落实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为四城区企业离管中心拨付离休干部特需经费、公用经费、电话补贴费等专项经费106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特殊困难离休干部和副处级以上退休干部情况的调查摸底,拟将建立特困老干部帮扶基金和工作机制,为其提供有效帮助。
四是开启便老“直通车”,唱好就近服务的“交响曲”。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卫生医疗服务站、城区企业离管中心,在城区建立了7个老干部“四就近”社区服务站,打造全方位的社区助老服务网,创建共享资源的助老联动机制。在各城区建立老年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干部党校的“三大阵地”,为老干部们打造“求知学园”、“开心乐园”、“常青花园”。创建市老干部休养所亲情化服务队,分设“医疗保健、后勤服务、法律援助、精神慰藉”4个工作组,用“出警式”的快捷反应行动为老干部提供贴心的“亲情化”服务;创设老干部家庭病房,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老干部上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服务队每年为离退休干部送医送药上门500多人次,看病就诊、走访慰问、用车保障3000多人次,做到服务内容个性化、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方式亲情化,深受广大老干部好评和赞誉。
(中共柳州市委老干部局安置保健科)
近年来,柳州市委老干部局主动适应“双高期”老干部的新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探索,大胆改革创新,积极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亲情化服务,打通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刷新老干部的满意度,全面提升老干部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是念好助老“联字经”,唱实问计知需的“进行曲”。通过领导带头下基层、进家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做法,建立老有所呼、呼有所应的老干部情况和问题反映的收集处置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通过“走下去”深入调研,上门向老干部一对一地征求意见、开展问卷调查,将老干部需求细分为学习、生活、健康、文娱、活动等类别,每人一卡一档、建立台账,夯实服务管理的信息基础。根据调查结果,把老干部分成重点帮扶对象、90岁以上、孤寡、独居、重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等十大类,从原单位、社区、老干部局三级层面制定具体服务措施,对不同类别老干部实行不同的服务。通过“请上来”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建议,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并分解落实意见,明确责任领导和执行科室,限时办理反馈,跟踪问效到底,让老干部满意。重新细化、完善了走访慰问、住院看望、上门祝寿、信访接待等20多项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工作标准和责任分工,确保亲情服务规范有序、便捷高效。
二是架设爱老“连心桥”,唱新关怀慰问的“变奏曲”。以“知老干部情、解老干部难、暖老干部心”为目的,采取“一对多”包干结对形式,局机关16名工作人员与市属282名离休干部结对,每人结对16—18名,以儿女之情、公仆之责做好老干部的服务工作。通过电话联系、走访探望、陪聊谈心等方式,每月一次电话联系,定期上门走访,做到老同志生病住院、生日、逝世以及家庭重大变故、遇到实际困难等特殊情况“五必到”。通过常态化联系离休干部,引导在职干部沉下身子接地气,及时了解掌握老同志身体、思想、生活和老干部工作政策落实情况,倾听老同志的呼声和建议,尽力为老同志排忧解难,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感情在一线融洽、意见在一线征集、问题在一线回复,架起沟通联系的“连心桥”。开展“暑期送清凉”、“冬季送温暖”、“节日送祝福”为主要内容的“三送”活动,让老干部倍感幸福温馨。仅2014年,局机关干部就上门走访老干部1400人次,电话联系2500人次,收集意见建议80多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40多个。坚持记录、公示、汇报、督查、评比、表彰制度,不断完善、深化机关干部结对联系服务老干部工作。
三是铺平惠老“阳光道”,唱响解难帮困的“协作曲”。健全亲情服务机制,为每名离休干部发放老干局服务联系卡,老干部有疑问、需服务、提意见,一个电话就可得到帮助,着力营造温馨和谐的“老干部之家”。做好离休干部困难遗偶照顾工作,为全市110多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的已故离休干部配偶免费办理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年划拨专款,统一为其支付参保个人缴纳部分的费用,率先在全区建立了特困离休干部遗偶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2014年,协调市社保局出台文件提高执行了6年之久的离休人员住院床位费标准,不同级别人员的床位费同比旧标准分别提高了30%—60%。向市财政申请专项经费35万元,解决了275名困难企业离休干部的体检费用。2015年,对全市企业离休干部待遇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待遇落实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为四城区企业离管中心拨付离休干部特需经费、公用经费、电话补贴费等专项经费106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特殊困难离休干部和副处级以上退休干部情况的调查摸底,拟将建立特困老干部帮扶基金和工作机制,为其提供有效帮助。
四是开启便老“直通车”,唱好就近服务的“交响曲”。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卫生医疗服务站、城区企业离管中心,在城区建立了7个老干部“四就近”社区服务站,打造全方位的社区助老服务网,创建共享资源的助老联动机制。在各城区建立老年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干部党校的“三大阵地”,为老干部们打造“求知学园”、“开心乐园”、“常青花园”。创建市老干部休养所亲情化服务队,分设“医疗保健、后勤服务、法律援助、精神慰藉”4个工作组,用“出警式”的快捷反应行动为老干部提供贴心的“亲情化”服务;创设老干部家庭病房,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老干部上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服务队每年为离退休干部送医送药上门500多人次,看病就诊、走访慰问、用车保障3000多人次,做到服务内容个性化、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方式亲情化,深受广大老干部好评和赞誉。
(中共柳州市委老干部局安置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