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谋划科学发展 强力推进转型跨越
——关于柳州市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中共柳州市委老干部局调研组
【内容摘要】:世易时移,变化异焉。当前,随着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老干部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身体状况、医疗待遇、政治待遇的获取渠道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老干部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笔者以柳州市为例,通过分析阐明柳州市老干部现状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老干部工作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转变老干部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助推老干部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老干部工作 转型 发展 实践 思考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尊重爱戴革命老同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安度晚年,健康长寿,也是尊老敬贤的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如今,中国特色干部离退休制度风雨兼程已经走过30多年发展历程,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影响下,对老干部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和体制、机制等都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离退休干部工作已逐步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研判形势,转变工作思路,实现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是摆在广大老干部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结合柳州老干部工作实际,笔者对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浅谈一些初步的思考和看法。
一、研判新形势,积极应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新挑战
(一)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要求。社会结构变动和体制转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老干部工作中,对老干部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适时推动工作转型,主动求新求变,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和老干部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相系统、相一致,才能实现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
(二)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工作职责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新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大意义,老干部工作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提供思想支持、政治支持和经验支持”。这些要求既体现了老干部工作的本质属性,又决定了老干部工作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老干部工作的职责要求我们,要有自觉的政治担当,保持老干部队伍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信心,为促进“两项建设”做出贡献;要有自觉的社会担当,突破老干部工作发展瓶颈,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要有自觉的文化担当,以先进文化引领老干部,为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做出贡献。这充分说明我们承担的工作职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繁重,需要有更大的历史担当。
(三)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时期。2013年底,我市60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已达到51.5万(市区老年人口17.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4 %。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老干部是老龄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龄群体中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是对新时期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老干部工作站在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前沿,为中国特色老龄事业探索路子、摸索经验,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社会、为老年人建构乐龄和健康老龄化的舆论导向和服务模式,是老干部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责任。只有加快老干部工作转型,才能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发展道路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老龄事业长远健康发展。
(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广大离退休干部的热切期待。老干部群体特点鲜明,需求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市离休干部整体到了高龄期,平均年龄达84岁。离休干部走不动、看不见、听不清的越来越多,主要需求是高龄期服务和失能期护理。另一方面,退休干部群体年龄不是太大,60岁左右占多数,知识面广,经验丰富,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强烈,他们更加追求高品位的生命质量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要做到“让老干部满意”,就要求老干部工作部门更加重视老干部的社会生存状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系统全面理解老干部,尊重老干部的个体差异,积极组织物质、精神、文化的供给或服务,让老干部既生活富足,又追求享受真、善、美,精神愉悦,幸福健康。
二、总结新经验,全面掌握柳州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实践
截止2013年12月底,柳州市有离休干部763人,退休干部5.3万人,市四家班子老领导62人,离休干部占离退休干部总数1.4%,离退休干部占全市老年人口10.3%。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如何把离退休干部这个特殊群体服务好、照顾好,把这支政治力量凝聚好、使用好,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柳州市始终把“让市委放心、让老干部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承“有情、用心、团结、创新”的工作理念,以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面打造老干部的“学习家园、温馨家园、康宁家园、怡情家园、和谐家园”,推动了全市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一)建设学习家园,老干部“理论武装”工程开创新局面。2011年7月,成立了全区第一家老干部党校——柳州市老干部党校,开辟了全市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2013年6月,市辖六县四区老干部党校全部成立。三年多来,各级老干部党校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老同志的思想实际,举办了40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老干部、老党员达5200多人次,构建了纵到边、横到底的老干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教育格局。创建“春风化雨”大讲堂,定期邀请党校教授、领导专家进行情况通报、政策解读、时事宣讲,构建“党校讲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三位一体的政治教育机制。创建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中心户”、社区老干部党支部、社区“党员之家”等,建立送学送教上门、结对互助、志愿者服务党员等关爱互助机制,使老干部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市委、政府保持一致,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建设温馨家园,老干部“幸福提升”工程打造新品牌。以实施“一对一”、“二张卡”、“三阵地”、“四必访”、“五落实”为抓手,打造“春风化雨润桑榆”的亲情服务工作品牌。通过为离休干部生日祝寿、走访慰问困难、住院离休干部及老干部遗孀,参加离休干部去世告别仪式等形式,尽心竭力做好服务关爱工作。开展“三心四百”的结对走访,局机关每个干部职工分别与16—18名市属离休干部结成帮扶对子,与老干部定期交流思想、了解情况,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督促、协调相关单位做好待遇落实工作,并实行“三个一”“四必访”的亲情服务。年均走访老干部20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100多万元。在全区老干系统率先建立已故离休干部困难配偶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为112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的已故离休干部配偶免费办理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市四城区建立了7个老干部“四就近”社区服务站,打造“15分钟学习活动圈”,为1万多人次离退休干部提供学习活动、精神慰藉、医疗保健、文娱健身的“四就近”服务。创建市老干部休养所亲情化服务队,成立“医疗保健组、后勤服务组、法律援助组和精神慰藉组”4个工作组,为老干部提供“一助一”、“多助一”,精细化、个性化的特需服务。
(三)建设康宁家园,老干部“益寿保健”工程实现新加强。离休干部在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挂号、就诊、取药、治疗和住院实行“五个优先”,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创设老干部家庭病房,将市老干部休养所医务所的工作端口前移,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老干部建立“家庭病床”并提供上门诊疗、康复指导、卫生宣教等服务,开创了老干部医疗服务新机制。出台文件对全市离休干部健康休养费的发放时间进行统一(明确每年1月发放当年健康休养费),调整提高了离休干部及厅级医疗以上人员住院床位费标准(不同级别、类型人员的新标准同比旧标准分别提高了30%—60%不等)。完善“定期健康体检、医疗专家讲课、专家面对面咨询、交流养生心得”的养生保健机制,为老干部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保健服务。
(四)建设怡情家园,老干部“文化养老”工程奏响新强音。以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为“两个阵地”,推动老干部文化建设纵深开展。2014年,我局积极向市委请示、多方协调沟通,努力推动市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搬迁或新建。6月,市人大常委会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柳州市老年活动中心议案的实施方案》,要求“市政府根据审议意见,立即组织实施”。该项目将于2014年底动工,选址位于市马鹿山公园东北侧,占地面积约30亩,拟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总投资估算8500万元,规划建成集学习培训、综合服务、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此外,按照市委常委会的决议通知(柳办通[2012]73号),全面成立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学校,使离退休干部就近就地开展学习活动。目前,四个城区获得了市财政、城区财政共186万元的资金支持,柳北区、鱼峰区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倾力打造“龙城秋韵”的柳州老干部文化品牌,以市县区“两个阵地”为依托,整合、借助各级涉老组织和老年文化团队的力量和资源,通过举办老干部文化艺术节、文体赛事,开展“唱、写、讲、展、赛、演、传”等不同文化元素的文娱活动等方式,促进老干部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五)建设和谐家园,老干部“余热生辉”工程展现新建树。以“高位求进献余热、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鼓励和引导老干部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为推动发展、构建和谐当好“六大员”。组织各县区老干部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建立12支老年文艺队,协调市老科协组织60名老科技工作者、市关工委组织600名老年志愿者,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送戏下乡、科技下乡、法制宣传等实践活动,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信任。创建全区第一个离退休干部植树示范林——“柳州市老干部认养林”,共有127名离退休干部参与植树认养,每年开展2次植绿护绿,为建设美丽龙城贡献力量。市关工委凝聚“五老”队伍,在青少年中开展思想道德、法制科普、传统文化等教育活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年均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1500多场次,受教青少年100多万人次。编撰出版《画说孔子格言》《毛泽东颂》《赞颂雷锋楹联选》等图书1万多册,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新柳州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市关工委多次被中国、自治区关工委授予“全国(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三、立足新起点,重点查找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现行的干部离退休制度主要为离休干部设计的。中央虽把退休干部纳入了老干部工作的对象,但退休干部工作经费、机构配备、人员编制等保障措施不明确不具体,致使地方政策得不到全面落实。由于“上”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下”缺少健全的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制,导致老干部门处于“想管,管不了”“管了,又管不到位”的尴尬处境。此外,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已经不能适应老干部工作的重心转移。
(二)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仍不够完善。离休干部已整体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活动能力衰退愈加明显,空巢家庭、单身家庭不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迫切需要我们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建立一套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管理机制,不能仅停留在落实待遇的初级层面上。如老干部丧偶、独居等得不到子女照顾,造成精神空虚,迫切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部分老干部因病致贫,得不到单位、社会的扶助和关心照顾等。
(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还不尽如意。部分单位、部门,重落实生活待遇,忽视思想政治、党性教育工作,使老干部党组织建设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由于居住分散、流动性较大,一些退休干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而得不到正常的教育管理。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离退休干部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思想日趋活跃和复杂,社会上的错误思想、不良倾向、不正确的观点经常影响离退休干部队伍,而离退休干部大多是原单位、原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负面影响要比一般群众大很多。
(四)老干部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影响力。社会对老干部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知晓度不高,部分单位、部门对老干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物质保障,轻文化养老。县区、乡镇的基层老年学校、活动中心(室)投入不足、水平不高,缺乏规范化、系统性建设,硬件设施不达标、软件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老干部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大型、有创意、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难以开展,缺少活跃的文化氛围和魅力。
(五)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部分单位仅仅局限于利用涉老社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优势和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科学引导。一些老干部想继续发挥余热,但建言献策的渠道还不够通畅、政府搭建的平台不够完善、载体不够多元,使其才智、技能、经验等优势难以发挥。一些老干部思想上、行动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发挥作用抱有消极、懈怠心理,被动参与、机械应对,存在重待遇、轻奉献的倾向。
(六)老干部工作者的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对离退休干部工作重视、关心不够,“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部分老干部门在工作理念上自我限制、思维固化,停留在保障离休干部“两费”就万事大吉的简单、物质层面。既有等、靠、要的心理,又有慢、散、庸的心态,不想新事、不干难事,甚至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能力建设上,存在职责不清、素质不高、人员老化、精神状态不佳、作风不实等问题。
四、把握新机遇,科学谋划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树立四种理念,打开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之门。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首要任务是树立“四种思维”。基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应当强化站位全局的开放性思维:基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应当强化老干部服务工作社会化的理念;基于职能特点和工作对象变化,应当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理念;基于老龄化社会加快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应当强化老干部工作与老龄工作互融共进的理念。老干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干事的舞台在老干部门,发展的空间在老干部门之外。要强化这四种思维理念,善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动员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系统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二)处理四种关系,抓住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之纲。从柳州的情况看,近年来在促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上下了不少工夫,取得了实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服务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化、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利用社会资源服务老干部的工作进展存在不平衡等。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着眼长远,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度研究和科学谋划,提出有理有据、有思路有办法的解决方案,转化为推动实践的政策和措施,使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要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妥善处理老干部工作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妥善处理发展老干部事业和发展老干部产业的关系,妥善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转型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增强转型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三)立足两个渠道,提升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之效。要立足当前,着眼实际,从工作内容、方法的“两个渠道”入手,明思路、找对策,不断推进老干部工作机制、方法手段、管理服务的优化创新。在工作内容上,从注重做好离休干部工作向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变,从注重物质保障向物质精神并重转变,从注重一对一、封闭式的被动服务向开放式、社会化的主动服务转变,逐步确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老干部工作部门为指导、党委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老干部工作新思路。在工作方法上,从宏观层面上讲,要“认清方位、把准方向、抓住重点、主动作为”;从中观层面上讲,要“全面展开、点上突破、上下互动、融合发展”;从微观层面讲,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稳妥有序推进、狠抓工作落实”。
五、奋发新作为,全面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新跨越
(一)创新工作理念,由“离休为主”向“离退并重”转变。一是顺势而为,调整工作重心。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离休干部整体进入“两高期”(高龄期、高发病期),离退休干部主体比重发生根本变化。近年来,我市离休干部递减幅度高达10%,退休干部则以每年5%的速度激增,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现实意义上的离休干部概念将在未来不复存在,退休干部最终成为老干部工作的唯一主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依据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8]10号)的精神,建立完善离退统管、政策有别、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层次、分类别服务管理退休干部。二是因势而动,转变工作职能。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需要及上级规定出台政策,确保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职能职责“三到位”,夯实转型发展的组织基础。党委老干部门成立退休干部管理科,将其服务管理职能定位为宏观指导、把握政策,分级负责、督促检查。比如,市级老干部局重点加强对离休干部和县(处)级以上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科及科以下退休干部由原工作单位服务管理。在职能分工上,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服务仍由原单位具体负责,党委老干部门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督促,形成离退休干部由各级党委老干部局统一管理,相关部门配合、所在单位负责、社区就近服务的工作格局。在服务管理上,党委老干部门和退休干部原所在单位要将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抓好,将他们的学习活动组织好,各项待遇落实好,作用发挥好,使他们有组织的归属感、思想的依托感和政治的自豪感。
(二)创新工作方式,由“待遇保障”向“精神充实”转变。随着干部离退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充分落实,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得到了有效保障,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逐步凸显。一是深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以“敬爱致恭”的情感服务老干部,无论是宏观指导的理念政策,还是微观服务的细节措施,都要充分体现对老同志的关心关爱。立足于老同志的新需求,强化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服务工作,既要雪中送炭、又要锦上添花,通过提供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保证老干部安享有尊严的幸福晚年。二是深化零距离、亲情化关怀服务。立足“探”、“助”、“慰”、“扶”、“引”五字工作法,建立完善结对走访、联系老干部制度,工作人员分片包干,深入老干部家中、支部问需问计与问事找事解事,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访,与老同志交朋友、当亲人,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要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医护救助、互助关爱、困难帮扶等服务,做好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
(三)创新支部建设,由“软弱涣散”向“坚强有力”转变。要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龙头作用,建成引领老同志思想的坚强堡垒,凝聚老同志思想的精神家园。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按照“划小组织、方便活动、便于管理、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组织关系隶属界限,将流动党支部建在社团,建在社区,建在老年学校(活动中心),将党建网络覆盖到社区、楼栋,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增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无缝衔接。二是丰富活动形式。注重把思想上解惑与精神上解闷、生活上解困结合起来,用老同志喜闻乐见、务实管用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寓教于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感染力。积极教育引导老党员把政治理论学习与现代科学、时事政治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三是完善建章立制。建立组织生活、民主评议、报告工作、监督检查等规定制度并严格执行,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定期监督检查,与在职干部党支部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同考评,纳入全市党建工作大局,充分发挥离退休支部凝心聚力和战斗堡垒的作用。
(四)创新服务形式,由“常规服务”向“个性关怀”转变。坚持服务重心前移,科学运用现代服务手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共性服务向个性服务转变、生活服务向人文服务转变,推动服务工作转型升级。一是拓展服务覆盖面,关爱多元化。提升工作内涵、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关注和满足居住在偏远农村,高龄、独居、多病、困难和生活不能自理等离退休干部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大对老干部高龄失能、孤独寂寞、寡居无助等精神问题的关注,在心理健康、精神慰藉、临终关怀上多做实事、多解难事、多行善事。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助老个性化。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加入老干部服务队伍,多渠道投资社会养老事业。充分利用社区、社会资源,统筹政府公共服务、购买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等方式,拓展家政清洁、心理咨询、养生保健、权益保护、休闲旅游等服务新领域,积极建设老年疗养院(老年生态园),形成多样化的服务队伍和体系,满足老干部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五)创新管理模式,由“单打独斗”向“社会联动”转变。跳出“单打独斗”的惯性思维,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借势借力,齐抓共管,形成工作效益最大化、力量搭配科学化。一是抓好部门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各级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协调会、部署会,研究解决老干部工作的重大问题,落实好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充分整合卫生、民政、人社、文体等部门资源,在政策制定、财力支持、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等方面,谋求共识、形成合力,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二要发挥社会资源作用,激活服务张力。积极利用社会养老、福利、慈善、社区以及社会经济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构筑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护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全天候、全方位、零距离的服务格局。以“事务联抓、服务联手、设施联建”为抓手,整合社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实现老干部服务“四个就近”,形成由党政部门为主体、社会机构为辅助、民营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动力源。
(六)创新学习活动,由“物质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党校“三个阵地”的主导作用,整合关工委、老体协、老科协等涉老组织力量,实施老干部身养、心养、文养、德养、和养的“五养”工程,展现新时期老年人有追求、有品位、有活力的幸福晚年生活。一是炳烛之明,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学习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授其所宜、适其所需,把提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能力和引领价值取向作为重点,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培育老同志老有所为、永葆革命青春的美好情怀。坚持“教、学、乐、为”齐头并进,规范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信息库,大力发展老年网络教育、社区老年教育。二是打造精品,充分发挥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文娱活动主阵地作用。将活动的娱乐性、健康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活动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活动内容由休闲型向知识型转变,活动资源由依赖型向输出型转变,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兴趣爱好老干部的活动需求。积极引导老干部组建更多的老年文体团队、兴趣小组,完善激励、评先、表彰机制,不断提升文体活动的水平、品位和档次。三是育优训强,充分发挥老干部党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主阵地作用。依托市县区三级老干部党校,通过举办理论培训班、召开学习座谈会,发放辅导教材等形式,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学习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形势和党性教育等,使老干部牢固树立“忠诚于党、永葆先进、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衷心拥护者和忠实实践者。四是以文化人,充分发挥“三个阵地”的功能辐射、带动作用。各级老干部门要通过创优软件、完善硬件,创建全区“示范性”两个阵地等,为老干部打造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加强老年大学、活动中心各类团队、协会与社区、乡村及基层单位的联系,通过社区联动、进村入企、文艺下乡等形式,把各级老年大学学员、各类活动团队队员发展成为单位、社区、乡镇活动的志愿者、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进老干部文化建设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七)创新作用发挥,由“个人自觉”向“人才开发”转变。以党委政府关注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搭建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创新老干部发挥作用的载体,充实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内容,既让社会和群众因为老有所为而受益,也让老干部和老干部的家人因老有所为而受益。一是做好整合开发文章。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好老干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宣传发动,鼓励老干部发挥自身特长,实现参与社会服务的人生价值追求。建立“银色人才信息库”,按照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成立相应的服务团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离退休干部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心教育下一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做好平台搭建文章。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通过调查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专业指导等形式,发挥优势、各展所长,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加强与社区、学校、农村及机关各单位的联动,抓好项目建设和载体设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专项活动,增强老干部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做好机制完善文章。建立完善“银色人才”的交流推介、政策扶持、多方协作机制,完善评价、示范、激励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干部的特长和社会效益。发挥现代网络、媒介作用,通过开展具体的供需中介、推荐、咨询等工作,完善老干部人才信息网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交流。要着力培树典型,加强宣传,扩大引领示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展现老干部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和良好形象。
(八)创新队伍建设,由“单一技能”向“综合全能”转变。“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老干部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服务性很强,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超的水平,成为“全能型”人才,为做好老干部工作提供智力保障。一要“深”提素质。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增强党性意识,筑牢政治坚定性。全面掌握组织、财政、人社等方面涉及老干部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强化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打造老干部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多面手。二要“广”拓能力。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业务知识、政策规定和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医疗保健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工作能力;学习电脑、网络、电子政务等知识,提高工作效率。三要“精”建机制。以建设服务文化为抓手,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健全完善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框架体系、老干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评估结果责任承担机制,以老干部满意度作为工作考核标准,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四要“严”转作风。大力弘扬“安、专、迷”精神,落实改进工作作风的各项规定,做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勤勤恳恳、不计得失。始终把老干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敬重之心、倾注关爱之情,多做务实之事,建设想老干部所想、帮老干部所需、急老干部所急的“老干部之家”。推进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延伸服务手臂、拓展服务空间,打造智慧老干部工作。
六、履行新使命,正确认识推进转型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立足大局,找准定位。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要以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价值取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提升人文关怀水平为主线,通过推进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改革创新,从常规性的服务转到以提升生命质量为重点的工作轨道,推出更多利老便老、优老惠老举措,为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要从党情、国情、世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创新,坚持公平正义、兼顾贡献,坚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准确把握“变”与“不变”,做到转型不“转向”、转型促“跨越”,不断提高老干部工作的社会地位。
(二)探索实践,稳步推进。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理念,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和发现问题,到离退休干部中了解所需所求,研究制定务实的思路和有效举措。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离退休干部工作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长远计划和短期安排、分类指导和狠抓落实的关系,把握好工作重点、节奏和力度。要加强顶层设计、善用底线思维,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边思考,边探索,边完善,持续推进,稳步深入,健康发展。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每一项工作抓深、抓细、抓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转型发展的步伐,用心、用情、用智慧做好做实做强老干部工作。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宣传,对涉及老干部工作的重要事项,如政策制定、资金保障、干部队伍建设等,要多汇报、多请示,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形成“领导到位、重视到位、关心到位、支持到位”的工作格局。要有解难事的心理准备、履职能力和担当精神,把智慧、才干、精力和胆识用到抓重点、谋大事、促转型、助发展等工作上,及时宣传、总结转型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示范,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均衡发展。要加大内外宣传工作力度,依托各级新闻媒体和工作网站、简讯等载体平台,善于借势借机借力,打破老干部工作自我循环、封闭运行的传统习惯,树立开放的理念,形成各级领导尊重关心老干部和重视支持老干部工作的浓厚氛围,营造转型发展强大合力。
当前,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春风已经迎面而来,全面深化改革为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转型发展正逢其时。老干部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困难在加大,机遇也在眼前。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用老干部作风做好老干部工作,用老同志智慧推动老干部工作,用老同志资源优化老干部工作,汇聚促进工作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在推动转型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地位、赢得未来、赢得老干部工作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4年10月
深度谋划科学发展 强力推进转型跨越
——关于柳州市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中共柳州市委老干部局调研组
【内容摘要】:世易时移,变化异焉。当前,随着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老干部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身体状况、医疗待遇、政治待遇的获取渠道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老干部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笔者以柳州市为例,通过分析阐明柳州市老干部现状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老干部工作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转变老干部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助推老干部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老干部工作 转型 发展 实践 思考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尊重爱戴革命老同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安度晚年,健康长寿,也是尊老敬贤的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如今,中国特色干部离退休制度风雨兼程已经走过30多年发展历程,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影响下,对老干部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和体制、机制等都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离退休干部工作已逐步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研判形势,转变工作思路,实现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是摆在广大老干部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结合柳州老干部工作实际,笔者对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浅谈一些初步的思考和看法。
一、研判新形势,积极应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新挑战
(一)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要求。社会结构变动和体制转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老干部工作中,对老干部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适时推动工作转型,主动求新求变,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和老干部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相系统、相一致,才能实现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
(二)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工作职责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新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大意义,老干部工作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提供思想支持、政治支持和经验支持”。这些要求既体现了老干部工作的本质属性,又决定了老干部工作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老干部工作的职责要求我们,要有自觉的政治担当,保持老干部队伍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信心,为促进“两项建设”做出贡献;要有自觉的社会担当,突破老干部工作发展瓶颈,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要有自觉的文化担当,以先进文化引领老干部,为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做出贡献。这充分说明我们承担的工作职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繁重,需要有更大的历史担当。
(三)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时期。2013年底,我市60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已达到51.5万(市区老年人口17.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4 %。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老干部是老龄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龄群体中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是对新时期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老干部工作站在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前沿,为中国特色老龄事业探索路子、摸索经验,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社会、为老年人建构乐龄和健康老龄化的舆论导向和服务模式,是老干部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责任。只有加快老干部工作转型,才能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发展道路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老龄事业长远健康发展。
(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是广大离退休干部的热切期待。老干部群体特点鲜明,需求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市离休干部整体到了高龄期,平均年龄达84岁。离休干部走不动、看不见、听不清的越来越多,主要需求是高龄期服务和失能期护理。另一方面,退休干部群体年龄不是太大,60岁左右占多数,知识面广,经验丰富,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强烈,他们更加追求高品位的生命质量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要做到“让老干部满意”,就要求老干部工作部门更加重视老干部的社会生存状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系统全面理解老干部,尊重老干部的个体差异,积极组织物质、精神、文化的供给或服务,让老干部既生活富足,又追求享受真、善、美,精神愉悦,幸福健康。
二、总结新经验,全面掌握柳州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实践
截止2013年12月底,柳州市有离休干部763人,退休干部5.3万人,市四家班子老领导62人,离休干部占离退休干部总数1.4%,离退休干部占全市老年人口10.3%。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如何把离退休干部这个特殊群体服务好、照顾好,把这支政治力量凝聚好、使用好,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柳州市始终把“让市委放心、让老干部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承“有情、用心、团结、创新”的工作理念,以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面打造老干部的“学习家园、温馨家园、康宁家园、怡情家园、和谐家园”,推动了全市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一)建设学习家园,老干部“理论武装”工程开创新局面。2011年7月,成立了全区第一家老干部党校——柳州市老干部党校,开辟了全市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2013年6月,市辖六县四区老干部党校全部成立。三年多来,各级老干部党校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老同志的思想实际,举办了40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老干部、老党员达5200多人次,构建了纵到边、横到底的老干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教育格局。创建“春风化雨”大讲堂,定期邀请党校教授、领导专家进行情况通报、政策解读、时事宣讲,构建“党校讲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三位一体的政治教育机制。创建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中心户”、社区老干部党支部、社区“党员之家”等,建立送学送教上门、结对互助、志愿者服务党员等关爱互助机制,使老干部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市委、政府保持一致,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建设温馨家园,老干部“幸福提升”工程打造新品牌。以实施“一对一”、“二张卡”、“三阵地”、“四必访”、“五落实”为抓手,打造“春风化雨润桑榆”的亲情服务工作品牌。通过为离休干部生日祝寿、走访慰问困难、住院离休干部及老干部遗孀,参加离休干部去世告别仪式等形式,尽心竭力做好服务关爱工作。开展“三心四百”的结对走访,局机关每个干部职工分别与16—18名市属离休干部结成帮扶对子,与老干部定期交流思想、了解情况,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督促、协调相关单位做好待遇落实工作,并实行“三个一”“四必访”的亲情服务。年均走访老干部20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100多万元。在全区老干系统率先建立已故离休干部困难配偶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为112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的已故离休干部配偶免费办理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市四城区建立了7个老干部“四就近”社区服务站,打造“15分钟学习活动圈”,为1万多人次离退休干部提供学习活动、精神慰藉、医疗保健、文娱健身的“四就近”服务。创建市老干部休养所亲情化服务队,成立“医疗保健组、后勤服务组、法律援助组和精神慰藉组”4个工作组,为老干部提供“一助一”、“多助一”,精细化、个性化的特需服务。
(三)建设康宁家园,老干部“益寿保健”工程实现新加强。离休干部在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挂号、就诊、取药、治疗和住院实行“五个优先”,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创设老干部家庭病房,将市老干部休养所医务所的工作端口前移,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老干部建立“家庭病床”并提供上门诊疗、康复指导、卫生宣教等服务,开创了老干部医疗服务新机制。出台文件对全市离休干部健康休养费的发放时间进行统一(明确每年1月发放当年健康休养费),调整提高了离休干部及厅级医疗以上人员住院床位费标准(不同级别、类型人员的新标准同比旧标准分别提高了30%—60%不等)。完善“定期健康体检、医疗专家讲课、专家面对面咨询、交流养生心得”的养生保健机制,为老干部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保健服务。
(四)建设怡情家园,老干部“文化养老”工程奏响新强音。以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为“两个阵地”,推动老干部文化建设纵深开展。2014年,我局积极向市委请示、多方协调沟通,努力推动市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搬迁或新建。6月,市人大常委会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柳州市老年活动中心议案的实施方案》,要求“市政府根据审议意见,立即组织实施”。该项目将于2014年底动工,选址位于市马鹿山公园东北侧,占地面积约30亩,拟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总投资估算8500万元,规划建成集学习培训、综合服务、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此外,按照市委常委会的决议通知(柳办通[2012]73号),全面成立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学校,使离退休干部就近就地开展学习活动。目前,四个城区获得了市财政、城区财政共186万元的资金支持,柳北区、鱼峰区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倾力打造“龙城秋韵”的柳州老干部文化品牌,以市县区“两个阵地”为依托,整合、借助各级涉老组织和老年文化团队的力量和资源,通过举办老干部文化艺术节、文体赛事,开展“唱、写、讲、展、赛、演、传”等不同文化元素的文娱活动等方式,促进老干部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五)建设和谐家园,老干部“余热生辉”工程展现新建树。以“高位求进献余热、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鼓励和引导老干部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为推动发展、构建和谐当好“六大员”。组织各县区老干部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建立12支老年文艺队,协调市老科协组织60名老科技工作者、市关工委组织600名老年志愿者,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送戏下乡、科技下乡、法制宣传等实践活动,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信任。创建全区第一个离退休干部植树示范林——“柳州市老干部认养林”,共有127名离退休干部参与植树认养,每年开展2次植绿护绿,为建设美丽龙城贡献力量。市关工委凝聚“五老”队伍,在青少年中开展思想道德、法制科普、传统文化等教育活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年均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1500多场次,受教青少年100多万人次。编撰出版《画说孔子格言》《毛泽东颂》《赞颂雷锋楹联选》等图书1万多册,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新柳州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市关工委多次被中国、自治区关工委授予“全国(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三、立足新起点,重点查找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现行的干部离退休制度主要为离休干部设计的。中央虽把退休干部纳入了老干部工作的对象,但退休干部工作经费、机构配备、人员编制等保障措施不明确不具体,致使地方政策得不到全面落实。由于“上”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下”缺少健全的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制,导致老干部门处于“想管,管不了”“管了,又管不到位”的尴尬处境。此外,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已经不能适应老干部工作的重心转移。
(二)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仍不够完善。离休干部已整体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活动能力衰退愈加明显,空巢家庭、单身家庭不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迫切需要我们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建立一套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管理机制,不能仅停留在落实待遇的初级层面上。如老干部丧偶、独居等得不到子女照顾,造成精神空虚,迫切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部分老干部因病致贫,得不到单位、社会的扶助和关心照顾等。
(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还不尽如意。部分单位、部门,重落实生活待遇,忽视思想政治、党性教育工作,使老干部党组织建设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由于居住分散、流动性较大,一些退休干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而得不到正常的教育管理。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离退休干部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思想日趋活跃和复杂,社会上的错误思想、不良倾向、不正确的观点经常影响离退休干部队伍,而离退休干部大多是原单位、原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负面影响要比一般群众大很多。
(四)老干部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影响力。社会对老干部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知晓度不高,部分单位、部门对老干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物质保障,轻文化养老。县区、乡镇的基层老年学校、活动中心(室)投入不足、水平不高,缺乏规范化、系统性建设,硬件设施不达标、软件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老干部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大型、有创意、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难以开展,缺少活跃的文化氛围和魅力。
(五)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部分单位仅仅局限于利用涉老社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优势和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科学引导。一些老干部想继续发挥余热,但建言献策的渠道还不够通畅、政府搭建的平台不够完善、载体不够多元,使其才智、技能、经验等优势难以发挥。一些老干部思想上、行动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发挥作用抱有消极、懈怠心理,被动参与、机械应对,存在重待遇、轻奉献的倾向。
(六)老干部工作者的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对离退休干部工作重视、关心不够,“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部分老干部门在工作理念上自我限制、思维固化,停留在保障离休干部“两费”就万事大吉的简单、物质层面。既有等、靠、要的心理,又有慢、散、庸的心态,不想新事、不干难事,甚至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能力建设上,存在职责不清、素质不高、人员老化、精神状态不佳、作风不实等问题。
四、把握新机遇,科学谋划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树立四种理念,打开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之门。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首要任务是树立“四种思维”。基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应当强化站位全局的开放性思维:基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应当强化老干部服务工作社会化的理念;基于职能特点和工作对象变化,应当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理念;基于老龄化社会加快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应当强化老干部工作与老龄工作互融共进的理念。老干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干事的舞台在老干部门,发展的空间在老干部门之外。要强化这四种思维理念,善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动员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系统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二)处理四种关系,抓住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之纲。从柳州的情况看,近年来在促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上下了不少工夫,取得了实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服务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化、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利用社会资源服务老干部的工作进展存在不平衡等。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着眼长远,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度研究和科学谋划,提出有理有据、有思路有办法的解决方案,转化为推动实践的政策和措施,使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要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妥善处理老干部工作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妥善处理发展老干部事业和发展老干部产业的关系,妥善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转型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增强转型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三)立足两个渠道,提升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之效。要立足当前,着眼实际,从工作内容、方法的“两个渠道”入手,明思路、找对策,不断推进老干部工作机制、方法手段、管理服务的优化创新。在工作内容上,从注重做好离休干部工作向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变,从注重物质保障向物质精神并重转变,从注重一对一、封闭式的被动服务向开放式、社会化的主动服务转变,逐步确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老干部工作部门为指导、党委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老干部工作新思路。在工作方法上,从宏观层面上讲,要“认清方位、把准方向、抓住重点、主动作为”;从中观层面上讲,要“全面展开、点上突破、上下互动、融合发展”;从微观层面讲,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稳妥有序推进、狠抓工作落实”。
五、奋发新作为,全面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新跨越
(一)创新工作理念,由“离休为主”向“离退并重”转变。一是顺势而为,调整工作重心。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离休干部整体进入“两高期”(高龄期、高发病期),离退休干部主体比重发生根本变化。近年来,我市离休干部递减幅度高达10%,退休干部则以每年5%的速度激增,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现实意义上的离休干部概念将在未来不复存在,退休干部最终成为老干部工作的唯一主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依据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8]10号)的精神,建立完善离退统管、政策有别、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层次、分类别服务管理退休干部。二是因势而动,转变工作职能。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需要及上级规定出台政策,确保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职能职责“三到位”,夯实转型发展的组织基础。党委老干部门成立退休干部管理科,将其服务管理职能定位为宏观指导、把握政策,分级负责、督促检查。比如,市级老干部局重点加强对离休干部和县(处)级以上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科及科以下退休干部由原工作单位服务管理。在职能分工上,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服务仍由原单位具体负责,党委老干部门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督促,形成离退休干部由各级党委老干部局统一管理,相关部门配合、所在单位负责、社区就近服务的工作格局。在服务管理上,党委老干部门和退休干部原所在单位要将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抓好,将他们的学习活动组织好,各项待遇落实好,作用发挥好,使他们有组织的归属感、思想的依托感和政治的自豪感。
(二)创新工作方式,由“待遇保障”向“精神充实”转变。随着干部离退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充分落实,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得到了有效保障,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逐步凸显。一是深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以“敬爱致恭”的情感服务老干部,无论是宏观指导的理念政策,还是微观服务的细节措施,都要充分体现对老同志的关心关爱。立足于老同志的新需求,强化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服务工作,既要雪中送炭、又要锦上添花,通过提供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保证老干部安享有尊严的幸福晚年。二是深化零距离、亲情化关怀服务。立足“探”、“助”、“慰”、“扶”、“引”五字工作法,建立完善结对走访、联系老干部制度,工作人员分片包干,深入老干部家中、支部问需问计与问事找事解事,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访,与老同志交朋友、当亲人,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要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医护救助、互助关爱、困难帮扶等服务,做好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
(三)创新支部建设,由“软弱涣散”向“坚强有力”转变。要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龙头作用,建成引领老同志思想的坚强堡垒,凝聚老同志思想的精神家园。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按照“划小组织、方便活动、便于管理、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组织关系隶属界限,将流动党支部建在社团,建在社区,建在老年学校(活动中心),将党建网络覆盖到社区、楼栋,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增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无缝衔接。二是丰富活动形式。注重把思想上解惑与精神上解闷、生活上解困结合起来,用老同志喜闻乐见、务实管用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寓教于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感染力。积极教育引导老党员把政治理论学习与现代科学、时事政治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三是完善建章立制。建立组织生活、民主评议、报告工作、监督检查等规定制度并严格执行,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定期监督检查,与在职干部党支部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同考评,纳入全市党建工作大局,充分发挥离退休支部凝心聚力和战斗堡垒的作用。
(四)创新服务形式,由“常规服务”向“个性关怀”转变。坚持服务重心前移,科学运用现代服务手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共性服务向个性服务转变、生活服务向人文服务转变,推动服务工作转型升级。一是拓展服务覆盖面,关爱多元化。提升工作内涵、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关注和满足居住在偏远农村,高龄、独居、多病、困难和生活不能自理等离退休干部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大对老干部高龄失能、孤独寂寞、寡居无助等精神问题的关注,在心理健康、精神慰藉、临终关怀上多做实事、多解难事、多行善事。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助老个性化。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加入老干部服务队伍,多渠道投资社会养老事业。充分利用社区、社会资源,统筹政府公共服务、购买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等方式,拓展家政清洁、心理咨询、养生保健、权益保护、休闲旅游等服务新领域,积极建设老年疗养院(老年生态园),形成多样化的服务队伍和体系,满足老干部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五)创新管理模式,由“单打独斗”向“社会联动”转变。跳出“单打独斗”的惯性思维,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借势借力,齐抓共管,形成工作效益最大化、力量搭配科学化。一是抓好部门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各级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协调会、部署会,研究解决老干部工作的重大问题,落实好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充分整合卫生、民政、人社、文体等部门资源,在政策制定、财力支持、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等方面,谋求共识、形成合力,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二要发挥社会资源作用,激活服务张力。积极利用社会养老、福利、慈善、社区以及社会经济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构筑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护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全天候、全方位、零距离的服务格局。以“事务联抓、服务联手、设施联建”为抓手,整合社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实现老干部服务“四个就近”,形成由党政部门为主体、社会机构为辅助、民营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动力源。
(六)创新学习活动,由“物质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党校“三个阵地”的主导作用,整合关工委、老体协、老科协等涉老组织力量,实施老干部身养、心养、文养、德养、和养的“五养”工程,展现新时期老年人有追求、有品位、有活力的幸福晚年生活。一是炳烛之明,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学习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授其所宜、适其所需,把提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能力和引领价值取向作为重点,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培育老同志老有所为、永葆革命青春的美好情怀。坚持“教、学、乐、为”齐头并进,规范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信息库,大力发展老年网络教育、社区老年教育。二是打造精品,充分发挥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文娱活动主阵地作用。将活动的娱乐性、健康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活动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活动内容由休闲型向知识型转变,活动资源由依赖型向输出型转变,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兴趣爱好老干部的活动需求。积极引导老干部组建更多的老年文体团队、兴趣小组,完善激励、评先、表彰机制,不断提升文体活动的水平、品位和档次。三是育优训强,充分发挥老干部党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主阵地作用。依托市县区三级老干部党校,通过举办理论培训班、召开学习座谈会,发放辅导教材等形式,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学习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形势和党性教育等,使老干部牢固树立“忠诚于党、永葆先进、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衷心拥护者和忠实实践者。四是以文化人,充分发挥“三个阵地”的功能辐射、带动作用。各级老干部门要通过创优软件、完善硬件,创建全区“示范性”两个阵地等,为老干部打造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加强老年大学、活动中心各类团队、协会与社区、乡村及基层单位的联系,通过社区联动、进村入企、文艺下乡等形式,把各级老年大学学员、各类活动团队队员发展成为单位、社区、乡镇活动的志愿者、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进老干部文化建设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七)创新作用发挥,由“个人自觉”向“人才开发”转变。以党委政府关注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搭建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创新老干部发挥作用的载体,充实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内容,既让社会和群众因为老有所为而受益,也让老干部和老干部的家人因老有所为而受益。一是做好整合开发文章。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好老干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宣传发动,鼓励老干部发挥自身特长,实现参与社会服务的人生价值追求。建立“银色人才信息库”,按照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成立相应的服务团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离退休干部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心教育下一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做好平台搭建文章。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通过调查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专业指导等形式,发挥优势、各展所长,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加强与社区、学校、农村及机关各单位的联动,抓好项目建设和载体设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专项活动,增强老干部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做好机制完善文章。建立完善“银色人才”的交流推介、政策扶持、多方协作机制,完善评价、示范、激励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干部的特长和社会效益。发挥现代网络、媒介作用,通过开展具体的供需中介、推荐、咨询等工作,完善老干部人才信息网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交流。要着力培树典型,加强宣传,扩大引领示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展现老干部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和良好形象。
(八)创新队伍建设,由“单一技能”向“综合全能”转变。“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老干部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服务性很强,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超的水平,成为“全能型”人才,为做好老干部工作提供智力保障。一要“深”提素质。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增强党性意识,筑牢政治坚定性。全面掌握组织、财政、人社等方面涉及老干部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强化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打造老干部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多面手。二要“广”拓能力。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业务知识、政策规定和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医疗保健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工作能力;学习电脑、网络、电子政务等知识,提高工作效率。三要“精”建机制。以建设服务文化为抓手,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健全完善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框架体系、老干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评估结果责任承担机制,以老干部满意度作为工作考核标准,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四要“严”转作风。大力弘扬“安、专、迷”精神,落实改进工作作风的各项规定,做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勤勤恳恳、不计得失。始终把老干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敬重之心、倾注关爱之情,多做务实之事,建设想老干部所想、帮老干部所需、急老干部所急的“老干部之家”。推进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延伸服务手臂、拓展服务空间,打造智慧老干部工作。
六、履行新使命,正确认识推进转型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立足大局,找准定位。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要以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价值取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提升人文关怀水平为主线,通过推进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改革创新,从常规性的服务转到以提升生命质量为重点的工作轨道,推出更多利老便老、优老惠老举措,为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要从党情、国情、世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创新,坚持公平正义、兼顾贡献,坚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准确把握“变”与“不变”,做到转型不“转向”、转型促“跨越”,不断提高老干部工作的社会地位。
(二)探索实践,稳步推进。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理念,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和发现问题,到离退休干部中了解所需所求,研究制定务实的思路和有效举措。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离退休干部工作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长远计划和短期安排、分类指导和狠抓落实的关系,把握好工作重点、节奏和力度。要加强顶层设计、善用底线思维,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边思考,边探索,边完善,持续推进,稳步深入,健康发展。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每一项工作抓深、抓细、抓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转型发展的步伐,用心、用情、用智慧做好做实做强老干部工作。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宣传,对涉及老干部工作的重要事项,如政策制定、资金保障、干部队伍建设等,要多汇报、多请示,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形成“领导到位、重视到位、关心到位、支持到位”的工作格局。要有解难事的心理准备、履职能力和担当精神,把智慧、才干、精力和胆识用到抓重点、谋大事、促转型、助发展等工作上,及时宣传、总结转型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示范,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均衡发展。要加大内外宣传工作力度,依托各级新闻媒体和工作网站、简讯等载体平台,善于借势借机借力,打破老干部工作自我循环、封闭运行的传统习惯,树立开放的理念,形成各级领导尊重关心老干部和重视支持老干部工作的浓厚氛围,营造转型发展强大合力。
当前,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春风已经迎面而来,全面深化改革为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转型发展正逢其时。老干部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困难在加大,机遇也在眼前。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用老干部作风做好老干部工作,用老同志智慧推动老干部工作,用老同志资源优化老干部工作,汇聚促进工作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在推动转型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地位、赢得未来、赢得老干部工作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4年10月